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第十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淇瀁,以「向陽」為筆名,長期耕耘台灣文學文化研究與創作領域。他十三歲便立志成為一位詩人,學生時期加入詩社,而後出版多本詩集,主編詩刊、報刊。他不僅是一位詩人、編輯者、學者,還是多產的散文家、兒童文學作家與報導文學實踐者。
而他的筆,也緊緊地與台灣社會連繫在一起。在創作上,從二二八、台灣農民運動、野百合學運、九二一大地震與SARS,向陽透過詩作反映社會現實,並帶有對台灣的關懷與愛;在編輯台上,他曾因於戒嚴時期刊登政治色彩鮮明的作品,報刊遭到查禁、本人被警總約談,卻仍不畏強權,讓台灣的聲音在威權陰影下被看見、被聽見。
向陽的多重角色、身分與視野,多年下來累積了在文學、文化與社會之間豐富而立體的貢獻。
本書輯錄「陽光升起的所在:台灣文學、文化與傳播」暨林淇瀁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專文,以六大主題、十八篇專文,從現代詩與童詩、到散文與報導文學、從副刊編輯到文學論述,交織出向陽橫跨創作與評論、文本與現場的身影。無論是作為書寫者、論述者,或作為編輯與教育者,向陽始終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批判意識,參與台灣文學文化的建構與重塑。他的詩作深植土地,書寫歷史記憶與社會傷痕;其文化實踐亦跨足報導、媒體與學術論述,展現跨界交織的創作能量。
【學界盛讚】
不同時期的向陽曾參與各類文化與文學活動,歷任多種要職,充分展現文學人的社會性與運動性。──廖振富/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特聘教授
在台語文學運動還未興起時,《土地的歌》便出版,那可謂是極度「超前部署」;且無論形式與內容,都展現其強烈的特色與美學內涵。──呂美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向陽的寫作肇始於詩,卻不囿限於詩,而是遍及散文、論述、翻譯、兒童文學、時事評析等領域。──楊宗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
向陽不僅在現代詩創作繳出亮眼的成績,以台語詩與十行詩聞名詩壇,在童詩領域亦有相當豐碩之成果。──李桂媚/大葉大學華語中心教師
※本書為國北教大台灣文化研究所與前衛出社合作出版
陳允元(主編)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台灣現代詩、戰前東亞現代主義文學、跨語世代作家文學等。著有詩集《孔雀獸》(2011)、散文集《明亮的谷地》(2024),並有合著《百年降生:1900-2000台灣文學故事》(2018)、《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台灣電影史》(2020)、《台灣文學史讀本》(2024),合編《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2016)、《文豪曾經來過:佐藤春夫與百年前的台灣》(2020)、《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新精神的跨界域流動》(2020)。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小品文獎、台北國際書展編輯大獎等。
目錄
致謝辭/林淇瀁
主編序/陳允元
作者群
【輯一:向陽的詩業】
向陽新詩創作類型重探──以敘事學作為研究進路 ◎陳政彥
土地的界定與商榷:向陽作品的實踐策略與身分關係 ◎林妤
向陽的詩藝歷程與展演 ◎涂書瑋
【輯二:向陽的散文、兒童文學、報導文學】
感性憶舊、手寫溫度與文學史斷面──向陽「台灣作家手稿故事」三書探析 ◎廖振富
論向陽童詩的視覺思維 ◎李桂媚
報導文學敘事規約再思考──以〈台灣報導文學的虛構敘事規約〉為探討範疇 ◎陳鴻逸
以複合媒體作為作家誌方法:臉書與《臉書帖》的向陽軌跡〉 ◎葉衽榤
【輯三:向陽詩歌的轉譯與傳播】
向陽〈咬舌詩〉的音樂轉譯 ◎葉青青
台灣文學轉譯初探——以桌遊《文壇封鎖中》為例 ◎張俐璇
【輯四:編輯人向陽】
台灣當代「詩人編輯家」向陽研究:以文藝編輯為核心 ◎楊宗翰
向陽考2.0──詩刊作為途徑 ◎蔡旻軒
副刊年代:1980年代台灣文學與《自立副刊》主編向陽〉 ◎黃崇軒
【輯五:學者向陽】
轉接與播種:跨語世代及戰後台灣泛視覺詩的起點——從林淇瀁賦予銀鈴會的詩史定位談起 ◎陳允元
現實主義、本土論述與台語詩:向陽1970年代詩史論述 ◎陳瀅州
文學與社會的對話:論林淇瀁台灣報導文學研究 ◎彭正翔
【輯六:文化推動者向陽】
方言詩集、國語文學;語文版圖的想像與重構──重論向陽《土地的歌》 ◎呂美親
從「拼圖」到「場域」──學者向陽的文學傳播論述 ◎趙文豪
向陽新詩中的台灣社會事件書寫 ◎楊敏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