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台灣菁英林攀龍對上黨國嫡裔曾約農

商品售價 $ 480
數量:
  • 作者:蔡榮芳
  • 書名: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台灣菁英林攀龍對上黨國嫡裔曾約農
  • ISBN:9786267076613
  • 出版日期:2022/11/30

內容簡介

代表台灣本土知識人的林攀龍 vs. 代表中國文化民族主義的曾約農

從涇渭分明的兩位教育家之行徑,看台灣未來發展之關鍵

台大歷史系歷史系名譽教授鄭欽仁

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

——專文推薦——

在二十世紀威權戒嚴時代,

景仰歌德的林獻堂長子林攀龍與

崇敬蔣介石的曾國藩曾孫曾約農

作為台灣與外省族群教育家代表

懷著不同的想望,雖同在一島卻互相疏離

因著强勢的外來統治政權,埋沒台灣本土人才

回顧百年台灣知識人困境

思索未完的學術文化轉型正義

1951年來自中國的知識人曾約農(1893-1986)是第一代「外省人」,而林攀龍(1901-1983)則是出生在日治時代台灣、從小在日本受教成長、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台灣本土知識人。

兩人前半生所處歷史地理環境、與生活經驗極大的差異,形塑兩人不同的人生觀與世界觀。戰後,兩人後半生同樣居住在國民黨軍事戒嚴、一黨專制統治下的台灣;同樣是教育界人士,但兩人互相疏離,蓋社會族群背景、意識形態不同,個性、興趣、境遇、為人處世都不相同。

綜觀兩位教育家知識人的想望,最大的差異在於兩人所關注的政治文化價值觀的焦點不同──一位是專注「反共抗俄、反攻大陸」、復興中華文化的「中國文化民族主義者」,熱愛中國的知識人;另一位是憧憬歐美浪漫主義文學、崇尚自由人文主義心靈價值、關懷人類文明發展、既「普世」亦「本土」的台灣知識人。

兩人的政治文化思想,持續挑戰台灣新世代的知識人──曾約農想望台灣「中國化」、「傳統化」、「保守化」;而林攀龍則想望台灣「自由化」、「本土化」、「普世化」,使之成為台灣前進的方向!

作者介紹

蔡榮芳

台灣雲林北港人。美國加州大學(UCLA)歷史學博士。馬里蘭大學碩士。東海大學第一屆 1959年畢業校友。南卡州查爾斯頓學院歷史系名譽教授。曾任國立台灣大學國科會客座教授;及香港大學客座教授。

主要學術著作:Hong Kong in Chinese History: Community and Social Unrest in the British Colony, 1842-1913(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香港人之香港史 1841-1945》(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台北:玉山社,2020年出版;2021年度巫永福文化評論獎)。

目錄

推薦序/與子同袍 鄭欽仁

推薦序/「台灣經典」的人、事、物,何日成為我們的常識與典範? 周婉窈

BOOK1《為基督贏得福爾摩沙》(巴克禮牧師,1935)

作者序/

重新發現台灣知識人林攀龍(1901-1983)的喜悅

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台灣的林攀龍,來自中國的曾約農

林攀龍(1901-1983)的生平與文學創作

評論林攀龍著《人生隨筆》(1954):論述人類文明與人生價值

曾約農(1893-1986)的生平行徑,東海大學遴選校長

「自由人」的想望,學術文化轉型正義,台灣建國論述

第壹章 林攀龍:林獻堂的長子,東京帝大才子的文學創作

林攀龍(1901-1983):林獻堂的長子

東京帝大秀才,參與政治、文化活動

〈[歐洲]近代文學的主要潮流〉(1922)

〈當我看到彩虹,我心躍動〉(1923):人、自然與神,情感連接

〈在生命的初夏裡〉:於寂寞的東京之寓所(1923)

第貳章 留學歐洲心得,「一新會」,感情世界,及戰後的林家

留學英國(1925-1928)、法國、德國(1930-1932)

讚賞顔水龍繪畫及歐美文藝,表現細膩的審美觀(Aesthetics)(1931)

〈歐羅巴〉(ヨ-ロッパ)(1932)

〈要正確認識人生的目的〉: 知識必須伴隨智慧增長(1932)

〈新台灣的建設要從地方開始〉(1932)

〈要活於創造才能打開解放之路——前輩的努力有這種誤算〉

霧峰一新會(1932-1937)

林攀龍的感情世界

戰後的林獻堂與林攀龍父子

第參章 評論《人生隨筆》(1954):人類文明與人生價值

《人生隨筆》(1954)出版動機

〈永遠的今天〉:「今天一日主義」人生觀

〈人生大學〉:生死觀,學做人

〈神與獸之間〉:人非天使,也非禽獸

〈人間到處有青山〉:各國各地,都有好處

〈花落春仍在〉:親切待人,盡情對人

〈秋月揚明輝〉:單純欣賞自然美景

〈現代文明之考察〉:論科學與人生價值

〈自然與人生〉:自然是神的啓示

〈修築象牙之塔〉:在孤獨氛圍中創造

〈目的與手段〉:簡短提到台灣政治

〈台灣〉:成爲「自由國家民主精神的堡壘」之想望

〈理想與生活〉:真善美的理想主義

〈人間多佳景〉:根源在愛情

〈天面 地面 人面〉:描述鄉土,揣測農夫心理

〈友情〉:互相衿卹憐憫

〈海德公園〉(Hyde Park):言論自由論述

第肆章 續評論《人生隨筆》(1954):人類文明與人生價值

〈最多而最少〉:建國之道,重質不重量

〈教育與學校〉: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學園生活〉:自然教育

〈職業與人生〉:通才教育論述

〈閑日月〉:「我格外愛菊,爲了它的節操」

〈明月清風不用錢〉:人們内心渴望真摯的親切、情愛

〈人生的側面〉:人類之精神文化,憑藉苦惱而產生

〈創造的歡喜〉:純粹的心靈,創造真善美之喜悅

〈青鳥〉:「幸福類似自由人」

《人生隨筆及其他》讀後感

第伍章 曾約農(1893-1986):曾國藩的曾孫,捍衛道學,擁護黨國

清朝統治中國時代,顯赫的曾氏家世背景

出國留學,返鄉興學,民國時代教育活動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顛沛流離兩年,輾轉抵達香港避難

1941年底香港淪陷,文化人變裝為難民逃離

1945年終戰後不久,内戰,再逃難到香港,轉至台灣

曾國藩:蔣介石總統心目中的英雄,爭議性歷史人物

曾約農:捍衛道學,擁護黨國體制,對蔣介石忠心耿耿

第陸章 「黨國體制」下,東海大學遴選校長(1950年代)

東海大學共創者:美國「聯董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董事會成員的政治傾向

董事會:强勢的保守派vs. 弱勢的自由人

校長候選人:陳錫恩博士

校長候選人:曾約農教授

曾約農校長:1955-1957年

曾約農誠心擁護蔣介石「反共抗俄」、「反攻大陸」與「黨國體制」

曾校長與芳衛廉博士意見相左,關係緊張,導致辭職

前校長曾約農,心不甘、情不願

遴選繼任校長問題:吳德耀如何克服困難

結語:觀察「大中國民族主義」現象

第柒章 當台灣知識菁英,碰到黨國精英:林攀龍對上曾約農

「中國知識人」的民族主義、制約自由主義思想

在台「中國知識人」的自由主義思想:曾約農比照徐復觀

曾約農對照林攀龍:政治文化、語言、學識、思想、個性

蔡培火推薦林攀龍任職東海大學,以備候選繼任校長,曾約農强烈反對

芳衛廉博士對林攀龍興趣缺缺,原因何在?

曾約農反對林攀龍之歷史涵義:黨國意識,與疏離感(alienation)

結論 自由人的想望,學術文化轉型正義,台灣建國論述

綜觀兩位教育家知識人的想望

「中華文化民族主義」在今日台灣

伯克(Edmund Burke, 1729-1797):英國政治家思想家維護美國獨立革命

自由人的想望:「轉型正義」挑戰「深層權力結構」

中央研究院:回顧歷史,期望「正名」

回顧林攀龍的行徑、「自由人」的想望

台灣建國論述:展現真相,建國目的及想望

致謝

詳細資料

  • 商品編號:J230
  • 書系名稱:台灣文史叢書
  • 版別: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圖書分級:普遍級
  • 裝訂方式:平裝
  • 印刷方式:單色

登入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