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巴克禮(Thomas Barclay, 1849-1935)
為蘇格蘭出身的牧師,是格拉斯哥大學「三傑」之一,專精電學,曾名列百科全書之中。1865年他16歲時立志宣教,寫下著名的〈獻身文〉,每年生日皆再次簽署,妻子伊莉莎白在婚後也逐年簽字,直到安息。巴克禮於1875年抵台,之後無論是1885年的二崙反教案件、1895年的日軍進城事件等,他皆以智慧與勇氣善處之,最後也埋骨於台南。巴克禮服務一甲子的人生,對台灣的教會發展、神學與中學教育、聖經翻譯、報業及語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台南市東區亦有「巴克禮紀念公園」,緬懷他的社會貢獻。
伊莉莎白(Elisabeth A. Turner, 1858-1909)
也稱巴伊莉或巴以利,是蘇格蘭的正規護理師,熱心教會服事和兒童主日學事工,1892年與回國述職的巴克禮結婚,三個月後隨夫來台,以醫療專業結合宣教服務。她經常暗中賙濟貧寒,低調行善奉獻,1903年召聚新樓醫院的員工、病患及家屬等成立佈道所,為今台南東門教會的前身。1909年她因腦疾逝於上海,曾接受她照護的日籍好友細川瀏牧師說:「身為女人,她是我遇過最有成就的女性之一;身為宣教師,她總是躋身於最認真而能幹的工作者之列;身為朋友,沒有人比她更真誠而富同情心。」
譯者簡介:
張洵宜
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普林斯頓神學院神學碩士。
專長基督教筆譯,最喜歡翻譯注釋書,曾經翻過幼兒教養、小動物寓言、食譜等等。最近在翻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史料,覺得文字的表面跟背後都很有故事。
校註者簡介:
阮宗興
1957年出生於彰化縣員林市東山,台南神學院宗教哲學系畢業。
曾任:《使者雜誌》採訪編輯,美國洛城《國際日報》美工組長,台灣教會公報社業務經理兼台南門市店長,錫安旅行社顧問與台南分公司經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委員,台南湖美教會長老。
現任:洛城基諾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長老,Mikayahu Travel。
曾經企劃出版:《安平追想曲》、《員林街紀事》、《南中教會誌》、《北門嶼足有情》、《聚珍堂史料》全集、《台灣教會公報全覽》、《使信全覽》(The Messenger)。校註:《台南教士會議事錄》、《素描福爾摩沙》、《蘭醫生媽的老台灣故事》、《福爾摩沙的呼召:巴克禮牧師夫婦文集》。
目錄
序 王昭文
序 劉炳熹
致謝 盧啟明
BOOK1《為基督贏得福爾摩沙》(巴克禮牧師,1935)
前 言 英國長老教會的青年,平安!
第一章 台灣:昨日與今日
第二章 宗教背景與新興世代
第三章 將信息傳進人心
第四章 我們的醫院如何幫助?
第五章 什麼是我們基督教學校的貢獻?
第六章 台灣的教會:今日與明日
附 錄:
1895年的台灣──戰爭、宣教事工、前景關於白話文新約聖經新譯本的想法
BOOK2《從台灣遙寄給男孩女孩的書信》(伊莉莎白牧師娘,1910)
導讀 黃哲彥
第一封信 風土民情
第二封信 獵首者
第三封信 阿美族(一)
第四封信 阿美族(二)
第五封信 四位已逝朋友的故事
第六封信 三位健在朋友的故事
附錄:
六封信件的英文原版
Elisabeth A. Turner (Mrs. Barclay), Letters from Far Formosa to Boys and Girls (London: privately printed, 1910)
校註隨筆/阮宗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