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婆靈聖:從傳說、名詞與重要媽祖廟認識台灣第一女神

商品原價 $ 400
商品售價 $ 316
數量:
  • 作者:林美容
  • ISBN:9789578019102
  • 出版日期:2020.04

內容簡介

|第一本從學術出發,面向大眾的媽祖普及書|

  

最扎實的知識深度,最好懂的閱讀體驗

深入淺出介紹-遶境、爐主與頭家、貼香條等常見名詞

帶讀者進入台灣第一女神的神威赫赫

媽祖是台灣最具人氣指數的第一女神!祂原是先民飄洋過海來到台灣時的海上守護神,又隨著人們從沿海漸往平原、內山拓墾,而逐漸發展出農業神的性格。當前,全台灣將近一千座媽祖廟所舉辦的各種活動,總能排滿一整年的行事曆,形成常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媽祖文化」。

媽祖信仰蓬勃發展,數百年來,已在華人世界累積了難以計數的虔誠信徒與鼎盛香火。究竟,媽祖是何許神也?本書從媽祖婆的身世傳說入手,一一提供線索。

媽祖是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女神,數百年來,流傳了各種版本救苦救難的傳說故事,這些故事在無形中發揮了宗教勸人向善的功能,也間接強化民眾對媽祖的信賴。或許,我們身處的社會,無論生活條件如何進步,依然有著需要神明搭救的自然或人為災難,而媽祖顯聖神蹟恰恰滿足了人們「善有善報」的心理期待。透過歷史文獻、民間傳說和田野調查等素材,爬梳媽祖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

而紮根台灣的媽祖信仰,對許多人來說,在看熱鬧之餘,更有著不知其所以然的「門道」。從信仰圈的組織,到祭典的儀式、陣頭、民俗文化等,相關語詞多以閩南語發音為主,致使同一事物出現不同用字、不同說法,或是同一語詞在不同地區代表著不同的意義,若再加上各地習俗的差異,真的教人眼花撩亂。以學術觀點對媽祖信仰的相關名詞,做簡單扼要的解釋,將有助讀者理解台灣媽祖文化及其內涵。

本書從林默娘的身世,天妃到天后的地位提升,以及從海神到全能神的內涵,慢慢勾勒出媽祖在台灣人心目中的女神形象。解釋媽祖信仰文化的名詞,分享台灣的媽祖神蹟故事、乃至於俗諺,羅列重要媽祖廟,以此提供讀者全方位的媽祖知識,既可以看熱鬧,更可以看門道。

◆以學術觀點簡述媽祖信仰文化相關重要名詞

公廟與私廟|角頭廟、庄廟、街廟、聯庄廟、大廟|神明會|會媽與會媽會|爐主與頭家|分靈、分身、分香、漂流|大媽、二媽、三媽|黑面、粉面、金面|南笨港,北干豆|進香與交香|謁祖與祭天香|參香、會香、會親|刈火與刈香|刈山香、刈水香、刈海香|過爐|過火|包香火|請媽祖(迓媽祖)|三月痟媽祖|搶香、頭香、貳香、叄香、贊香|貼香條|進香旗|起駕|起馬與下馬|行轎、停駕與駐駕|陣頭|報馬仔|頭旗、頭燈、三仙旗|莊儀團|執事隊|神轎(媽祖鑾轎)|搶轎|壓轎金|回鑾|遊境與遶境|紅壇|香燈腳| 躦轎腳(躦轎底)|安符|巡香案|吃拜拜|問輦仔|扶鸞

◆介紹全台40餘間重要媽祖廟,可用作巡香、觀光地圖。

□澎□湖 天后宮|□基□隆 慶安宮|□宜□蘭 南方澳天后宮(南天宮)‧昭應宮|□台□北 北投關渡宮‧大稻埕慈聖宮‧松山慈祐宮‧士林慈諴宮‧台北天后宮(西門町天后宮)|□新□北 淡水福佑宮‧新莊慈祐宮|□桃□園 新屋天后宮|□新□竹 內天后宮‧長和宮|□苗□栗 竹南龍鳳宮(后厝龍鳳宮)‧白沙屯拱天宮‧苑裡房裡順天宮‧苑裡慈和宮‧中港慈裕宮|□台□中 旱溪樂成宮‧大甲鎮瀾宮‧梧棲浩天宮‧南屯萬和宮|□彰□化 北斗奠安宮‧南瑤宮‧鹿港天后宮‧鹿港新祖宮‧鹿港興安宮‧枋橋頭天門宮|□南□投 竹山連興宮|□雲□林 北港朝天宮‧麥寮拱範宮‧西螺福興宮‧西螺廣福宮‧土庫順天宮|□嘉□義 朴子配天宮‧魍港太聖宮‧新港奉天宮‧新港溪北六興宮|□台□南 大天后宮(全台祀典大天后宮)‧開基天后宮(小媽祖廟)‧鹿耳門天后宮|□高□雄 旗山天后宮‧燕巢角宿天后宮‧旗津天后宮‧楠梓天后宮|□屏□東 內埔六堆天后宮

【本書特點】

1.以學術觀點簡述,媽祖信仰文化相關重要名詞。

2.介紹全台40餘間重要媽祖廟,可用作巡香、觀光地圖。

3.附錄重要參考文獻,提供深入研究的管道。

作者介紹

製作人|張辰漁

林美容

台灣南投縣人。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畢業。

美國加州大學爾文(Irvine)校區社會科學博士。

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兼任教授。

目錄

作者序

第一章/媽祖的生平與軼事

漁村姑娘修成通玄靈女|降服千里眼與順風耳|媽祖信仰的緣起|媽祖的歷代封號|施琅攻台與台灣媽祖信仰|從海神轉為農業神|從「娘媽」晉升「聖母」|從「未婚」到「已婚」的轉化|女神流動如女子婚嫁|媽祖靈力的來源|林姓子孫與媽祖

*Box古文獻找媽祖

第二章/媽祖顯聖故事

黑水溝行船上的媽祖|美軍轟炸時接砲彈|孩童起死回生|日軍侵台、媽祖避難|分開溪水讓香客穿越|大道公風、媽祖婆雨|南屯媽祖是西屯廖家女兒|宜蘭昭應宮廟門改向出進士|彰化南瑤宮有鼓無鐘|火燒鄭秀才宅,水枝刣紅頂|援救大地震|選搭舊船避颱風|登玉山渡化山精鬼魅|彰化媽祖的傳說 

*Box船仔媽*Box與媽祖相關的諺語

第三章/媽祖信仰的語詞解釋

公廟與私廟|角頭廟、庄廟、街廟、聯庄廟、大廟|神明會|會媽與會媽會|爐主與頭家|分靈、分身、分香、漂流|大媽、二媽、三媽|黑面、粉面、金面|南笨港,北干豆|進香與交香|謁祖與祭天香|參香、會香、會親|刈火與刈香|刈山香、刈水香、刈海香|過爐|過火|包香火|請媽祖(迓媽祖)|三月痟媽祖|搶香、頭香、貳香、叄香、贊香|貼香條|進香旗|起駕|起馬與下馬|行轎、停駕與駐駕|陣頭|報馬仔|頭旗、頭燈、三仙旗|莊儀團|執事隊|神轎(媽祖鑾轎)|搶轎|壓轎金|回鑾|遊境與遶境|紅壇|香燈腳| 躦轎腳(躦轎底)|安符|巡香案|吃拜拜|問輦仔|扶鸞

第四章/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Box民俗活動相關禁忌

北港朝天宮迓媽祖 *Box犁炮炸轎

白沙屯媽祖進香 *Box秋茂園換轎

雲林六房媽過爐 *Box六房媽身世

第五章/台灣著名媽祖廟

01澎湖‧天后宮

02基隆‧慶安宮

03宜蘭‧南方澳天后宮(南天宮)

04宜蘭‧昭應宮

05台北‧北投關渡宮

06台北‧大稻埕慈聖宮

07台北‧松山慈祐宮 *Box十二婆姐

08台北‧士林慈諴宮

09台北‧台北天后宮(西門町天后宮)

10新北‧淡水福佑宮

11新北‧新莊慈祐宮

12桃園‧新屋天后宮 *Box羅天大醮

13新竹‧內天后宮

14新竹‧長和宮

15苗栗‧竹南龍鳳宮(后厝龍鳳宮)

16苗栗‧白沙屯拱天宮

17苗栗‧苑裡房裡順天宮

18苗栗‧苑裡慈和宮

19苗栗‧中港慈裕宮

20台中‧旱溪樂成宮

21台中‧大甲鎮瀾宮

22台中‧梧棲浩天宮

23台中‧南屯萬和宮 *Box字姓戲

24彰化‧北斗奠安宮

25彰化‧南瑤宮 *Box十八庄迎媽祖、旱溪媽祖吃尾頓

26彰化‧鹿港天后宮

27彰化‧鹿港新祖宮

28彰化‧鹿港興安宮

29彰化.枋橋頭天門宮

30南投‧竹山連興宮

31雲林‧北港朝天宮 *Box軟身媽祖

32雲林‧麥寮拱範宮

33雲林‧西螺福興宮

34雲林‧西螺廣福宮

35雲林‧土庫順天宮

36嘉義‧朴子配天宮 *Box龍虎擔

37嘉義‧魍港太聖宮

38嘉義‧新港奉天宮 *Box虎爺

39嘉義‧新港溪北六興宮

40台南‧大天后宮(全台祀典大天后宮) *Box月老

41台南‧開基天后宮(小媽祖廟) *Box媽祖廟觀音殿

42台南‧鹿耳門天后宮 *Box媽祖船

43高雄‧旗山天后宮

44高雄‧燕巢角宿天后宮

45高雄‧旗津天后宮

46高雄‧楠梓天后宮 *Box媽祖鞋

47屏東‧內埔六堆天后宮

參考資料

附 錄

台灣各港口媽祖廟

詳細資料

  • 商品編號:J222
  • 書系名稱:台灣文史叢書
  • 版別:初版
  • 頁數:320
  • 尺寸(寬×高):15×21公分
  • 出版地:台灣
  • 重量:
  • 圖書分級:普遍級
  • CIP:272.71
  • 裝訂方式:平裝
  • 印刷方式:部分色彩

作者序/林美容

乍看書名,讀者可能認為這是一本有關媽祖靈驗事蹟的書,本書第二章是有這樣的內容,但是全書的內容不僅如此,還包括媽祖的生平軼事,媽祖信仰相關詞彙的解釋,國家級媽祖無形文化資產的介紹,以及台灣各地著名媽祖廟的介紹。這是一本有關媽祖信仰的通俗書,用意在讓初初入門要瞭解媽祖信仰的人,有一個入手處。對我而言,這本書是用來表彰媽祖婆的,媽祖婆最厲害的是什麼?足靈感,真靈聖,書名只能用台語去讀才會真確。

作為一個學術工作者,本來無須為表彰媽祖來出書,但研究的過程當中,不知不覺竟跟媽祖婆產生了情感的連帶,這種連帶,不只是因為我們都姓林,都沒有結婚,更重要的是隨著媽祖婆的足跡,我也深深感受到台灣先民一路走來艱辛的足跡。而且楊佩穎小姐對於將我的學術研究作品通俗化,充滿高度的熱忱,繼《台灣鬼仔古》之後,這是我們再度協力的成果。

有關運用祭祀圈和信仰圈來理解媽祖信仰,或是媽祖信仰與台灣民俗曲藝發展的關係,或是如何從漢人社會的角度來理解媽祖信仰,以及諸多媽祖信仰之社會、文化與歷史意義的詮釋,在我的學術專著《媽祖信仰與台灣社會》已經有所呈現,但是對一般的讀者而言,可能一看到學術論著的書寫格式就頭大了,這本《媽祖婆靈聖》就是要敲開大家閱讀的視窗,在賞心悅目的閱讀當中,可以吸收許多可能抽象難解的學術概念。

文字的通俗化如果沒有佩穎小姐和她的編輯團隊,老實說我自己是沒法做到的。寫慣了學術文章,要寫通俗易懂的文字,並沒有那麼容易,雖然學者當中,我的學術篇章算是清楚明白好懂的了,但是學術畢竟是有學術的窠臼,這些窠臼應該在這本書裡都不見了。說到賞心悅目的閱讀,本書有一些風格別緻的插畫,這是編輯團隊不惜工本,找人設計,算是讀者的福氣了。再就是我的學生陳俊宏先生提供各地媽祖與媽祖廟的照片,讓本書圖文並茂,增色不少,特此感謝。感恩媽祖賜福,也祈祝媽祖光輝的德澤庇佑大家平安順適。

內容連載

第一章/媽祖的生平與軼事(節錄)

漁村姑娘修成通玄靈女

媽祖,姓林名默,祖籍福建省莆田縣湄洲嶼,生卒於北宋年間(約在西元九六○至九八七年),得年二十八歲。

相傳,福建都巡官林愿(惟愨)與妻子王氏樂善好施,育有一子五女,卻思及只有一個男丁太過孤單,四十歲時祈求觀音菩薩再賜麟兒,以能光宗耀祖。某天夜裡,王氏夢見觀音菩薩,睡醒後,似有感應,果真懷有了身孕。隔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傍晚,西方天空出現一道紅光射入室內,滿室光輝,伴隨著異香氤氳,此時王氏順利產下一女。儘管對孩子的性別感到失望,身為父母,林愿夫婦仍百般疼愛著這個在神蹟下誕生的女娃。

從出生到滿月,女娃都沒有出聲啼哭,因此以「默」為名。默娘天資聰穎,從小誦唸佛經,八歲起跟隨私塾老師讀書,過目不忘;十歲時,喜歡淨几焚香、誦經禮佛;到了十三歲,有一位經常接受林家濟助的玄通道長,傳授她玄妙祕法。她潛心修習古書上記載的星相天文和醫藥卜筮,有所領悟。自此,每遇風暴將臨前,她都能及時提醒鄉親,減少海難的發生。

十六歲時,默娘與女伴們相偕出遊,經過一口水井,正當姑娘家對井照妝,井裡突然湧出滾滾泉水,水柱衝天。眾人驚嚇奔離,默娘卻鎮定地走向井邊,探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忽見井中有一位神人捧著一對銅符,交與她後,隨即騰空消失。

獲得仙器後,默娘便能以神通變化,元神出竅,駕雲渡海,搭救無數的漁民與船隻。從此「通玄靈女」的尊稱不脛自走,民間因此流傳著默娘驅邪救世、化解危厄的種種神蹟故事。

媽祖信仰的緣起

林默娘在西元九八七年農曆九月九日過世,用宗教的術語是說,得道昇天。

鄉人們屢傳見到祂站在山岩水洞旁,或盤坐空中,或入夢顯聖,降福於民,因此為祂立祠奉祀。又因祂海上救難的事蹟為人所稱頌,神蹟顯赫,鄉人們進而建廟,號為「聖墩」,成為福建莆田人的重要信仰。另有一說,媽祖的肉身遺體埋於馬祖島,後人就地興建媽祖廟,成了「馬祖」地名的由來。

據載,在宋宣宗時,給事中路允迪奉命出使高麗,行船至東海時遭遇狂風,八舟中僅有一艘沒有翻覆,眾人急忙祝禱祈求庇護,終於風平浪靜,路允迪所乘之船得以倖存。船員告知,這是湄州女神顯靈的結果。從高麗回朝後,路允迪上奏,皇帝賜「順濟」廟額,且在江口建立官廟。隨著官方褒封與民間傳布,媽祖逐漸成為中國東南沿海重要信仰的神祇,並擴及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各地。

至明朝中葉,從福建、廣東到台灣捕魚、墾荒和經商的民眾越來越多。在行前,人們通常會到家鄉或出發港口的媽祖廟,恭請媽祖神像登船,或是佩帶香火,祈求航海平安與事業亨通;而移民者則在新居地繼續供奉神像或香火袋。就這樣,媽祖信仰流傳至台灣,其神威也從單純的航海守護,拓展為庇佑地方開墾。

清朝的雍正、乾隆年間,海道航線有南北兩條主軸:北洋航線是江蘇崇明島繞經山東半島到天津,或從上海到關東;南洋航線則是從廣東到蘇州,或從福州經淡水到台北。道光以後,媽祖已經被視為整個東部沿海與外洋的海運保護神。媽祖信仰早已超越地域性,從福建的地方神祇性格,擴大到整個東部沿海和海外地區,且跟著移民遍布世界各地,凡是華人所到之處,都可以見到媽祖廟香火鼎盛的蹤跡。

施琅攻台與台灣媽祖信仰

媽祖信仰深入台灣百姓家,除了與移民橫渡黑水溝有關之外,還有一個關鍵角色——施琅。

施琅原是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的部將,因故遭株連家族而改降清廷,先後受命為清軍同安副將、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至一六八三年率軍進攻台灣。據聞,施琅原是玄天上帝信徒,因為以莆田平海作為基地,善用當地的民力民氣,改供奉媽祖,藉以提高軍民士氣。

據古籍記載,施琅第一次攻台時,海上無風,戰艦航行不利,只好回航。回航時,突然颳起狂風,艦上小艇落入海中;待風平浪靜後,施琅下令出海找尋,發現小艇竟安然停泊湄洲灣。艇上的人表示,落海時,隱約在洶湧巨浪中看到船頭有燈光指引,最後駛進了湄洲灣。眾人皆認為這是媽祖庇佑。施琅於是下令整修平海天后宮,並在船上奉祀媽祖神像。

另一則傳說,施琅率軍平台途中,抵達澎湖,軍隊準備從井中取水,居民表示此口井只夠一百人飲用,然而,施琅軍隊飲用時,井水卻源源不絕。直到他們祭拜媽祖時,發現祂的衣襟濕透,彷彿從水中出來似的,因而推想是媽祖顯靈相助,並將此井名為「萬軍井」。

施琅一六八三年攻台時,有人看見媽祖漂浮海上,也有人夢見媽祖預言:「二十一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台灣。」果然成真。順利入台後,施琅聽聞康熙批評他「恃功驕縱」,他趕緊上奏,歸功於媽祖顯靈助戰,奏請皇帝冊封媽祖為「天后」。同時,為掃除鄭軍勢力,施琅捐官俸將台南寧靖王府改建為天妃宮(即現今的大天后宮),列入官祀。

繼施琅之後的官員,仿效「為神靈顯助破逆,請乞皇恩崇加封事」的作法,避免功高震主,同時又宣示媽祖顯靈協助清廷,以利統治。有了官方的扶持,媽祖信仰在台灣如日中天,各地紛紛興建媽祖廟,發展蓬勃。依據《鹿港天后宮志》,目前安奉在鹿港天后宮的黑面二媽,為當時施琅從湄洲帶來的,更為全世界所僅存(而中國兩尊開基媽皆毀於文化大革命)。

從海神轉為農業神

媽祖與海、與水、與雨的關係,其來有自。在明朝《三教搜神大全》中有一則傳說:媽祖生前有兄弟四人,在海島間往來做生意。有一天媽祖閉眼靜坐,卻好像沒了手腳一樣,父母怕她感染風疾,便叫醒了她。她卻悔恨地說:「為什麼不讓我保全弟兄無恙呢?」過不久,三個兄弟回來了,哭著說,三天前颱風大作,驚濤駭浪,兄弟各自坐不同的船,長兄坐的船卻沉沒水中。他們三人都說,見到一個女子牽著桅索而行,渡波濤好像走平地一樣。此時,眾人才曉得媽祖閉眼時是出元神去救人。

媽祖生前具有法力,能救助海難,保佑海上安全、商旅平安。得道成神後,更是法力無邊。就神性而言,一般人以為媽祖是航海神,因此需要出海捕魚的沿海地區漁民信奉較多、較虔誠;又因漢民族農業拓墾的需求,台灣媽祖早已發展出農業神和水利神的性格。因此,即使在多山的台灣,也不乏信奉媽祖的民眾。

漢民族的海上活動與海外移民,都靠媽祖的護佑,這也是為什麼漢民族所到之處,皆有媽祖廟的蹤跡。漢人基本上是農業民族,比起東南亞或世界上其他地區,台灣的漢民族更是經歷了長久的農業時代的生活方式,而農業需要水利,這也是媽祖在轉化為農業神時,依循著祂既有的對海水的控制能力,衍生為普遍對水的控制靈力,要雨、雨來,水害、去水,在農民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以現在的發展來看,台灣的媽祖信仰是全世界的重鎮。多數媽祖廟的香火是先民當年攜來,少數自大陸祖廟分香,無論如何,大致上都符合飄洋過海的意象。

據我的觀察與分析,在高雄沿海或靠山的鄉鎮,其廟宇都有副祀媽祖的現象,靠山鄉鎮對媽祖的崇奉更盛,例如:大樹、杉林、甲仙、六龜等靠山或在山區的鄉鎮,副祀媽祖的情況,比靠海的茄萣、路竹、永安、彌陀、梓官等來得多。

這或許是因為先民在台灣拓墾以來,受到媽祖的庇佑,使得媽祖「台灣化」,從海神轉為雨水之神。人們相信媽祖的原型是龍女,出身海底龍宮,因此不怕海水,也有控制河水和雨水的靈力。例如,每年大甲媽進香所經之地往往會下雨,若在進香團到達前下雨,被視為洗淨道路;待進香團通過後才下雨,表示媽祖帶來甘霖。農作物生長仰賴雨水灌溉,因此務農鄉鎮都仰望大甲媽遶境,並暱稱祂為「雨水媽」或「過水媽」。

傳說「大道公風,媽祖婆雨」,信徒的經驗與認知皆謂,每逢媽祖神誕廟會,必然下雨。此外,若雨水太多造成災情,媽祖會「掃溪路」,也就是巡境或是迓媽祖時,神轎特別繞過去插香的地方,即可使氾濫之水沿著香路出庄,而不對村庄造成侵擾。這顯示出媽祖具有水利神的靈力。

我研究過台中新社的「九庄媽」,是一個典型的「內山媽」。九庄媽原是在山區破屋中落難的神像,被採樟的先民發現起祀。此地山區多雨,居民希望雨能夠少一點,因此傳說九庄媽遊庄時很少下雨,有的話也是綿綿細雨而已。

掃溪路、驅蟲害的靈驗,也是源自神靈本性對水控制的靈力。許多地方迓媽祖的活動,起源於媽祖驅趕蟲害的傳說。由此可見,媽祖的信仰兼有農業神的內涵,適應了台灣農業社會的需要。

從「娘媽」晉升「聖母」

黑臉、海神、具有靈力的女神,是台灣媽祖的顯著形象。研究媽祖信仰的學者對於祂是「女性神」或「母性神」曾有過爭論,而一般信徒多仰賴祂的慈悲護佑,因此往往以「慈」字命名媽祖廟,強調慈愛母性的特徵,例如:慈祐宮、慈裕宮、慈仙宮、慈后宮、慈雲宮等。

在民間,廣東地區稱呼媽祖為「天妃」或「天妃娘娘」,福建莆田一帶則稱之「娘媽」,但台灣幾乎沒有使用這樣的稱謂。根據台灣文獻史料上的記載,媽祖廟曾有天妃廟的稱謂,但現今已經不存在了,而且信徒也沒有稱「天妃」的習慣。台灣人在正式祭祀時尊稱媽祖為「天上聖母」,日常中則通稱為「媽祖婆」。

從稱呼上,我們可以看到媽祖的形象如何從「少女」轉為「聖母」。林默,生前稱為「默娘」,未婚而逝,死後成神被稱為「娘媽」,又娘又媽,隨著成神後的年齒增長,漸漸被稱為「媽祖」,又媽又祖。「媽」是對已婚女子的稱謂,台灣對女性成神也稱「媽」,如「觀音媽」;而閩人對於死後的先人,男性稱「公」、女性稱「媽」,所以有「祖公」、「祖媽」或「公媽」之稱。相較於註生娘娘或觀音媽,媽祖的神格從「媽」升「祖」,似乎更高一些,後來又稱之為「媽祖婆」,表示又更老一級。

台灣媽祖經過地方化之後,其稱呼往往冠以地方或庄社的名字,例如:北港媽、大甲媽、彰化媽、南屯媽等等;也有十八個庄共同奉祀的「十八庄媽」,或是六個房頭的族親奉祀的「六房媽」。無論如何,「媽」都是台灣人對媽祖最普遍的稱呼。

換句話說,台灣媽祖已跳脫了年少、粉嫩的少女,蛻變為成熟穩健的婦人形象,從「娘」到「媽」,從「媽」到「祖」,從「祖」到「婆」到「聖母」等,親屬般的稱謂賦予了祂慈愛的神格,發展出母性神的特徵。

從「未婚」到「已婚」的轉化

台灣有一類女神稱為「夫人媽」,或被稱為「某某夫人」,多數是生前已婚的女神,附屬在主祀男神的廟壇內受奉祀。此外,也有許多姑娘廟奉祀未婚無嗣的女子死靈。林默娘生前終究是未婚而亡,就這一點來說,與其他姑娘廟裡的陰神,恰有相似之處。

然而,媽祖生前就有功於世人,也立下孝慈的典範,且身懷救助海難的法力。因此後人是以「崇功報德」的感恩之心加以祭祀,而非起於懼鬼為祟的心理。況且我們也找不到媽祖以「姑娘」的身分被奉祀的相關事蹟。

未婚女性成神,特別是成為「正神」,造成了文化上的一大困局(paradox)。以媽祖為例,信徒稱媽祖進香為「返外家」,意指回娘家。但是,既然媽祖未婚,何來「外家」或娘家可言?

猶如神龕上的公媽牌,在漢人文化中,女子只有已婚為人婦、為人母,死後成為祖媽,才可以在夫家享有祭祀。這是女子享祀的原型,無論是成祖或成神皆然。因此,從「娘」到「媽」,從「媽」到「祖」,從「祖」到「婆」,從「婆」到「聖母」的稱謂,除了說明媽祖慈愛的形象之外,還具有從「未婚」轉化為「已婚」身分的語意。「返外家」不僅是言詞上的作用而已,更化為實際具體的儀式活動,媽祖堂而皇之出遊進香。未婚女子對漢文化所造成的緊張,恐怕只有媽祖這樣的女神所彰顯的神力,才能夠得到消解。

第三章/媽祖信仰的語詞解釋(節錄)

奉祀媽祖是盛會也是日常,其方式和儀式雖與民間信仰大致相通,卻也因為媽祖信仰蓬勃發展,所演變出的特有祭祀活動,更顯得豐富與多元。

媽祖信仰,對許多人來說,在看熱鬧之餘,更有著不知所以然的「門道」。從信仰圈的組織,到祭典的儀式、陣頭、民俗文化等,相關語詞多以閩南語發音為主,致使同一事物出現不同用字、不同說法,或是同一語詞在不同地區代表著不同的意義,若再加上各地習俗的差異,真的教人眼花撩亂。

因此,本章將對媽祖信仰的相關名詞,做個簡單扼要的解釋,希望有助讀者理解台灣媽祖文化及其內涵。

公廟與私廟

台灣媽祖信仰的祭祀,主要呈現在各個地方公廟、私廟、神壇的祭典活動。有些地方有「有神無廟」的方式,採用擲筊選頭家爐主的方式,進行每年的例祭;也有些地方,無論有廟無廟,是以組織神明會的方式來崇奉媽祖。

公廟,指某個地域範圍內,公眾共同擁有與管理的廟宇。舉行共同祭祀的儀式時,地方社區內居民通常有義務分擔祭祀的工作與費用。祭祀費用包括:例行祭典的祭品、道士禮、演戲等費用,以及平日燒香、點燈的開支。若是廟宇的建置或修護等費用,再由地方居民另外捐獻與籌措。而早期居民醵資購置的廟宇、廟地、田園、水池、山林等廟產,名義上是神明所有,實質上亦為居民共有。

私廟和私壇有別於社區共有的公廟,是私人興建、私人擁有。有些私廟或私壇僅在民宅內供奉,並無廟宇的形式,通常又以「宮」、「堂」、「壇」為名,主要是提供信徒求神問卜。換句話說,私廟和私壇只有個體性的宗教活動,與群體性的公廟祭祀不同。

私廟的活動性質和參與人數雖然有限,無法與公廟的影響力比量齊觀,但是對於媽祖信的影響也值得注意。況且,台灣早期的廟宇也可能是先私人奉祀,後來信仰者漸多,聚落逐步發展,眾人再合建公廟。

爐主與頭家

神明祭祀是以「爐主」和「頭家」為代表,負責一年的活動。即使沒有興建公廟,居民仍以此來維持祭祀。所以,有神就有爐,有爐就有爐主,這是民間祭祀的習慣。

通常每年固定的時間,區域內居民每戶派一人參加擲筊,採意願制,由連續得「聖筊(杯)」次數最多者出任爐主,其次是副爐主,其餘為頭家。爐主只有一位,副爐主和頭家則依各區域所需人數而定。

爐主的主要責任,是代表全體居民祭祀神祇,需準備祭品和安排相關事宜;頭家則是幫忙爐主性質,包括收收丁錢、搭戲棚之類的。

卜爐主的方式有:卜出一組負責一年內所有的祭祀;或是卜出數組,每次祭典,由其中一組負責;也有採分區、分鄰或分班輪值。有些人口較少、凝聚力較強的部落,居民甚至必須每日分戶或每月分班,輪流負責廟內的燒香和灑掃。

對信徒而言,爐主是神明揀選而出,非常不容易。據說,媽祖相當靈感,每年擲筊卜出的爐主,家中一定是當年風水最好的方位,或是這家人有需要幫助。

南笨港,北干豆

台灣媽祖信仰的另一個分身現象,是名稱地方化。也就是,稱呼各區域媽祖時,會加上地方或庄社的名字。例如:大甲媽、北港媽、新港媽、彰化媽、關渡媽、鹿港媽、內媽祖、外媽祖等;或是以奉祀庄頭所涵蓋範圍的數量,稱作「九庄媽」或「四庄媽」等。

這些稱謂,除了表示媽祖信仰的在地化,媽祖儼然也成為該區域的精神象徵。而這樣的區域分身,也產生了「擬親屬」的現象,使交往密切的某兩地媽祖,被稱作「姐妹」,彼此來往的儀式也被稱為「姐妹會」。

以台灣早期的「南笨港、北干豆」一說為例,即指南台灣尊崇笨港媽、北台灣尊崇干豆媽。干豆,是台北關渡的舊名;而笨港為南部古地名,約是現今雲林北港和嘉義新港一帶。

在信徒的心目中,儘管是同一位神祇,卻因神像或奉祀地點不同,而讓媽祖有了眾多分身,又透過人們不同的投射與想像,而產生「個別化」的現象,讓「媽祖」一詞從單數變成複數,漸漸成為慈悲女神的代名詞,也幻化出媽祖的萬千形象。

進香與交香

台灣對於「進香」一詞有許多不同的解釋與認定,有時又與「刈香」、「會香」等混淆,而各地方依其慣例,解釋也稍有出入。

進香,廣義來說,是某廟宇的神明到另一廟宇拜訪,分霑祂的香火;狹義則的指某廟宇的神明,到遠處的、有名的、歷史悠久且香火旺盛的廟宇去朝香,表示對該神明的敬意,並且透過儀式霑取或分割對方香火到己方來,使己方同樣旺盛。我認為,「去」進香是為了「回來」,進香回來的媽祖便在境內巡境,獲得更新而旺盛的香火與信徒家中的香火「交香」(交換香),藉此而分霑到信徒家戶中,舉辦進香之為己謀福的意向是很明顯的。

我曾在〈進香的社會文化與歷史意義〉中提出:就儀式而言,一般人所謂進香,常常只注意神明到進香目的地的廟宇後,入廟參拜,等待交香或刈火儀式;事實上,這只是整個進香儀式的前半段,目的在擷取其他廟宇之香火,可以讓自己廟宇香火更旺盛,因此,進香在儀式層面上,有香火更新的意義,另一方面,進香活動的其實帶給目的地實質的香火利益。進香儀式過程的後半段,也就是在轄區內的遶境,其儀式意義常為大家所忽略,經過香火的更新儀式後,香擔或香爐內的香火旺盛,供奉回廟宇之前,有必要在其轄域內讓各戶居民分享其香火,因此進香之後的遶境有香火均霑的儀式意義。

而美國人類學者Steven Sangren在《Chinese Social: An Anthropological Account of the Role of Alienation in Social Reproduction》(二○○○年)對媽祖的進香有獨到見解,且看到靈驗與集體性的關係:越多人拜越靈,越靈便越多人拜。這的確是台灣人的香火觀——人氣與香火之間具有循環與互相支援的關係。因此,台灣媽祖進香活動極為熱鬧蓬勃,尤其是每年的「三月痟媽祖」。

我們從媽祖進香活動去考察,各地信徒常有媽祖「蔭外鄉/蔭外方」的說法,這也是外鄉信徒紛紛前往歷史悠久的媽祖廟進香的原因,因為他們比較能感受到街市所在地的媽祖對外鄉信徒的庇蔭,而且,具有回溯移民路線的歷史意義。而這樣的傳說,也有助於吸收更多外地各庄的信徒。

進香需要動員龐大的人力、物力,除了在宗教上獲得靈力的重要功用之外,更是各大廟宇聚集人群、強化影響力的機制,進而吸引更多信徒,繁榮地方利益。對於信徒來說,進香是神聖之旅,也是社交活動;但一般人也樂於隨香,共襄盛舉。而交通部觀光局則在觀光年曆上列入「大甲媽祖文化節」列入,成為旅遊台灣的焦點活動。

宛如人神偕遊的進香活動,其核心意義是社會性的。無論是村庄性的、聯庄性的、區域性的信徒集結一起,透過神明信仰有關的活動,來增強社區的或是群體的凝結力。

過爐

民間習俗的「過爐」有兩層意涵:一、信徒將物品或與神明相關的聖物,在香爐上旋繞,熏煙淨化,並獲得神明的靈力護持;二、媽祖信仰中,過爐,是指交換爐主的儀式,指從這個角頭過到那個角頭,或是從這個庄頭過到那個庄頭,大家輪祀媽祖。

特別是在台灣中部地區,以「過爐」一詞指涉神明的香火傳遞移交到下一值年爐主的手上,由信仰祭祀中心日常供奉的所在把神明香爐過到爐主家,同時接受角頭內信徒奉拜的儀式過程。

過爐是神明會最重要的祭祀活動,當天所有成員都會前來參與。各地過爐儀式稍有不同,但都會舉辦隆重祭典和聯誼性的宴客活動,加強會內的團結。例如,彰化南瑤宮、中部二十四庄林祖姑天上聖母會,皆有規模盛大的神明會過爐。另外,有些地區會結合請媽祖(迓媽祖)的活動,進行遶境,其影響力也不限於神明會成員。

然而,我在調查高雄民間信仰時,發現高雄通稱的「過爐」,與一般的「進香」意義相近,是指神明離開轄境,到遠處有名的、香火旺盛的廟宇去朝拜。「過爐」一詞,表示神明的香爐從香對象的神明香爐上,由信徒用手傳送出廟門,強調經過對方神明香火淨化的儀式意義。雖然過爐沒有如「謁祖」般有雙方位階的上下統屬關係,但仍表示相當程度的對對方神明香火的崇高敬意。

請媽祖(迓媽祖)

在廟宇內,經常可以觀察到請神活動。請神或迎神,是到外地或層級較高(指祭祀圈的不同地域層級)的廟宇,去迎請其神明前來境內當「客神」,參與巡境,接受信徒的奉拜。

請神活動可以區分為私人性與群體性兩種。私人性的請神,通常是因為個人家內有「入厝」(搬遷新家)、娶新娘或作壽等大事時,請神明到家中坐鎮幾日。迎請之神不限於村庄的保護神,任何該戶人家虔信的神祇皆可,有時請的是村廟內的某一副祀神,也有時是到外地去請神。

群體性的請神,是指某一村庄、某一地域範圍或某一宗教團體,到上一個層級的、外地的廟宇去請其主神前來。有時是村庄內有例行祭典或大拜拜,去請上層的神祇來看戲,更多的情形是用曲館、陣頭把神明請來之後,與地方保護神一同在域內巡庄遶境,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

雖然請神行為在台灣是很普遍的信仰儀式,卻以媽祖為勝。俗語說:「請媽祖來作客。」就是將外地的媽祖請到自己的村庄或區域來看戲,或參與遶境,通常是群體性的,諸如:台北北投關渡宮、彰化南瑤宮、雲林北港朝天宮等的媽祖,都在區域信仰內扮演重要的角色。

無論當地是否已有「在庄媽」或「在地媽」,都可能到外地迎請居民普遍信仰或有淵源的媽祖前來參與活動,通常是地域層級較高的地方。例如,已有百年歷史的台中霧峰、烏日與大里「東保十八庄迓媽祖」,總共有十八個村庄參與,他們沒有共有的廟,卻有一尊共有的「十八庄媽」。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起,將附近的旱溪媽、南屯媽、台中媽、彰化媽通通請來,由十八庄媽引路,依順序逐日到各庄遶境。

這些媽祖的祭祀與信仰活動,有些是村庄性的,有些是聯庄性的,有些是區域性的,總之是大家集合在媽祖的麾下,進行村內或村際活動,也因而形塑出媽祖的流動形象。今天這裡請媽祖,第二天隔壁庄請媽祖,輪來輪去,這是「輪庄請媽祖」。

登入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