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品做「胭脂淚外傳」
──自序/林央敏
解開主角隱遁之謎
沒有這篇話頭其實也不打緊,未曾讀過史詩《胭脂淚》的人,要直接閱讀本書並無絲毫妨礙,但對讀過《胭脂淚》的人來說,讀本書時會發現更多,並且能滿足閱讀《胭脂淚》時所留下的好奇,眼尖的讀者也許會想到《胭脂淚》的男主角陳漢秋在發覺革命的火煙被撲滅後開始流亡、隱遁,而好奇這漫長的十四年間他到底做些什麼?藏身何處?怎麼生活?接觸了哪些人?他眼下的台灣社會又是怎樣?…,這些疑謎,在本書《菩提相思經》中都將解開。
原來史詩的主角即使處於顛沛流離的時候,其命運之奇特、生命之深刻、愛情之悱惻、心性之冷熱、遭遇之逼迫…也都不下於在史詩中的美麗與困厄。這些內容,十年前曾計劃在史詩中就寫,後來沒有,原因有四:之一是當時筆者也還不大清楚陳漢秋逃亡隱藏的14年怎樣過日子;之二是當時《胭脂淚》已經寫了八千多行,要是再交待這段,恐怕會膨脹到二萬行,這是時間不允許、健康不允許(手疾痠痛復發)、能力也不允許我這麼做的;之三是要用詩來寫小說比用散文來寫小說倍感吃力艱難,筆者不想再加倍折磨自己;之四是為了維持中心主題與結構的統一性。所以男主角這段秘辛在《胭脂淚》中只好簡化成12行詩句和幾個詩段,這12行詩句就寫在《胭脂淚》第12卷「情火煉成紅舍利」之第1節「菩提相思經」中,下列所引一小節詩段的後12行便是:
這層勦山滅庄留落來的血絲,
置黨國的神經線頂堅疪,
變成一塊白死雪的禁忌。
………(省略)………
哪知彼暝,陳漢秋夜宿台南市,
天光日轉去台北,過景美,
未入山,就被恐怖的風聲阻止,
伊聽著基地出代誌,
顧守蔣政權的獅虎豹鱉
剿出槽,五爪裝殺氣,
抑留在山外的同志準備流離,
遠走他鄉外里藏水沕,
陳漢秋也埋名隱姓,
從此遁世深山十數年,
一九七二才下山入街市,
若化緣若隱居。
讀者可以說本書是根據這12行寫的,也可以說本書是具體交待這12行的概述,因此書名也就叫做《菩提相思經》,但實際上《菩提相思經》的內容發生在這一卷之前,如果要將陳漢秋的人生按時間排列的話,《胭脂淚》第11卷之後進入《菩提相思經》,之後才是《胭脂淚》第12卷及最後的第13卷。因此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由於《胭脂淚》第12卷之第1節暗藏一部《菩提相思經》,所以該節的標題才題示「菩提相思經」。
既然本書《菩提相思經》是在補足《胭脂淚》的主角做了孤獨情僧前後的隱遁歲月,那麼要把《菩提相思經》別稱「胭脂淚外傳」也無妨。
另外《胭脂淚》中還有幾個詩段是《菩提相思經》的米母,這部分就留給本書「無算品」的‘後記’去說明好了。
寫作及感謝
當年省去史詩主角的那段流亡歲月雖是不得不爾的作法,但筆者始終耿耿於懷,一直想探索那段歲月並將它寫下來,直到《胭脂淚》出版後第三年 (2005),筆者終於按耐不住,心想詩體小說太耗心力難駕馭,那就改用散文體來掌握,便詳訂《菩提相思經》的種種計劃,期間讀到一本厚厚的佛書叫《彌蘭王問經》,從中得到若干靈感,就開始動筆寫作,寫了第一章〈記憶得失品〉後停頓了,主因又是先前的第一個原因:「筆者也還不大清楚陳漢秋逃亡隱藏的14年怎樣過日子」,於是沉潛下來,事有餘裕便積極探索關於陳漢秋在那14年的種種秘辛,搜集並閱讀所有可能關於陳漢秋流亡前後及出家之後的資料,當然也包括他必然會接觸的佛經,我估計一下,單純為了解開陳漢秋消失的日子,讀了大約上百冊的書,期間也分赴幾處內山查探地理景物與訪問當地人,聆聽他們口述歷史。
如斯又經過三年半,《菩提相思經》重新整編佈局,覺得一切準備就緒,當「心安氣爽」這個東風一吹,2009年3月29日正式舉步進入第二章〈訣別情愛赴劫品〉,這一品大約17,000字寫了幾乎半年才完成,此後手氣越來越順,鍵盤被操得很累,電腦幾近日夜不休,頭腦也覺得欲罷不能,因此第3品到末章第20品共約29萬字只用一年又幾天就殺青。此後的施雅藝(修飾)工程,主要是將幾近32萬字的內容瘦身成大約30萬字。有一些原先列入計劃的題材,幸好發現它們不屬於本書範圍,決定放棄才沒有讓本書的藝術架構橫生骨刺,因為那些事發生在陳漢秋再渡紅塵以後。
本書寫作期間曾向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申請創作補助獲得允許,這也是促使本書適時問世的動能之一。此外書中文字因實際需要而用到一些日文詞句,特別是某些專業的日文曾得力於朋友靜宜大學日文系主任邱教授若山兄的幫助和指正,筆者在此一並致上謝忱。也感謝小說家兼評論家胡長松先生為本書做精闢的導讀。
最後筆者想表達一個願望,在本書中有上場的角色或被角色提到的人物,有些仍健在,目前散居北中南,待本書出版後,打算來個《菩提相思經》之旅,將本書送給他們做為謝禮,雖然歲月不饒人,已僅存無幾,願他們長命百歲,讓我來得及。